案例中心

台州小将陈妤颉双项达标全国少年锦标赛,铅球跳远双线出击

2025-07-05

6 月 23 日,2025 年全国青年(U20)田径锦标赛在浙江玉环拉开帷幕,16 岁的浙江短跑新星陈妤颉以 "铅球 + 跳远" 的组合亮相赛场,引发关注。这一看似跨界的选择,实则是为冲击 6 月 28 日在湖北黄石举行的首届全国少年(U18)田径锦标赛铺路 —— 根据赛事新规,运动员需在报名前 12 个月内参加中国田径协会 Ⅳ 级及以上赛事的 2 个副项并获得有效成绩。

一、跨项背后的制度逻辑

作为亚洲少年纪录保持者,陈妤颉的主项 100 米、200 米属于短跑项群,按照新规要求,她必须在竞走、中长跑、跨栏、跳跃和投掷 5 个项群中选择两个不同项目参赛。"这不是简单的任务式参赛,而是青少年培养理念的革新。" 赛事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,设置副项门槛旨在引导基层避免过早专项化训练,"像陈妤颉这样的天才选手,更需要通过多项目训练完善运动能力模型。"

在台州赛场上,陈妤颉的表现印证了这一理念。上午的跳远比赛中,她以 4.55 米完成有效试跳;傍晚的铅球项目,她仅用一次 4.80 米的投掷便达到参赛要求。尽管成绩与专业选手存在差距,但完成任务的同时,她也展现了短跑运动员罕见的技术适应性 —— 跳远助跑阶段的节奏控制,铅球投掷时的核心稳定性,都为其主项训练提供了新的技术参数。

二、全能型选手的成长密码

出生于 2008 年的陈妤颉,早已是国际赛场的焦点。去年底年满 16 周岁的她,目前保持着女子 100 米 11 秒 29、200 米 22 秒 97 的亚洲少年纪录。在刚刚结束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上,她以 22 秒 97 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得 200 米冠军,并随中国队斩获女子 4x100 米接力金牌。

这样的成就背后,是系统科学的训练体系。据教练团队透露,陈妤颉的日常训练始终包含跨项元素:每周安排 2 次跳跃类训练提升爆发力,1 次投掷类训练强化核心力量,这些内容与短跑专项训练形成互补。"铅球需要的上肢力量和跳远所需的空中姿态控制,都能直接反馈到起跑和冲刺阶段。" 教练表示,这种训练模式已在其 60 米 7 秒 26 的全国少年纪录中得到验证。

三、青少年田径的破局之路

此次跨项参赛,本质上是中国田径青少年培养模式的一次改革试水。长期以来,国内田径存在 "早期专项化" 问题,导致运动员伤病率高、职业生涯短。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臣指出:"我们希望通过制度设计,让青少年运动员在黄金成长期接触更多项目,为未来发展储备更多可能性。"

台州小将陈妤颉双项达标全国少年锦标赛,铅球跳远双线出击

陈妤颉的案例具有示范意义。她的铅球训练采用 "技术优先" 策略,重点打磨投掷旋转动作的协调性;跳远则侧重助跑节奏与起跳角度的优化。这种 "以赛促练" 的模式,不仅帮助她达到参赛标准,更让教练团队发现了其在跳跃项目上的潜力 ——4.55 米的成绩虽不突出,但步幅与腾空高度的比值显示出良好的技术基础。

四、未来之路的多维探索

对于陈妤颉而言,这次跨项参赛只是阶段性尝试。根据训练计划,她将在黄石全国少年锦标赛后回归短跑主项,全力备战 8 月的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。但这次经历已为其职业生涯打开新的可能:教练团队正在评估她在七项全能上的潜力,而国际田联近年推行的 "跨项积分" 制度,也为她提供了更多参赛选择。

"田径是所有运动的基础,多项目训练能让运动员更深刻理解运动本质。" 中国田径协会青少年发展部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副项成绩认定标准,鼓励更多青少年选手尝试跨项挑战。这种改革的深层逻辑,是要在 "更高、更快、更强" 的奥林匹克精神中,注入 "更全面" 的发展维度。

当陈妤颉在台州赛场完成铅球投掷时,看台上响起的掌声不仅是对她完成任务的肯定,更是对中国田径青少年培养模式创新的期许。这位 16 岁的少女,正在用行动诠释:真正的冠军,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强者,而是能在不同领域突破自我的全能型选手。

爱游戏APP